核壳结构增韧剂全系手册
深度解析 MBS, ABS, ACR, ASA 四大类产品的 微观相结构 差异,并提供完整的工业级牌号技术参数对照。
微观结构可视化
点击下方按钮,观察不同体系的核壳成分差异及能量耗散方式。
增韧机理详解
核壳结构粒子(Core-Shell Particles, CSP)通过在刚性基体中引入弹性体相,改变了材料受力时的能量耗散模式。以下是四个关键的微观物理过程:
橡胶核与刚性基体之间的模量差,使粒子赤道附近形成应力集中区,优先诱导塑性变形,避免裂纹直接贯穿材料。
在三向拉伸应力下,橡胶核或界面区体积膨胀形成空穴,释放尖端静水压力,改变局部应力状态,促进基体发生剪切屈服。
空穴之间的基体韧带在剪切应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并形成剪切带,剪切带的形成与扩展是消耗冲击能量的核心机制。
对于易银纹的基体,核壳粒子可以诱导多银纹并起到“桥接”作用,防止银纹演化成主裂纹,从而进一步吸收更多能量。
对配方工程师来说,橡胶粒径不代表“颗粒做得多精细”,而是决定在 PC / PC-ABS 里 能不能发生有效空穴化和剪切带。粒径选错,哪怕加量很大,冲击也可能上不去。
- 推荐工作区: D50 ≈ 0.20–0.40 μm ——这是 PC、PC-ABS 中最常见、最稳定的增韧窗口。
- 粒径太小: < 0.15 μm 多数粒子只是在弹性变形,很难空穴化,更多是“缓和应力”,冲击提升有限。
- 粒径太大: > 0.50 μm 虽然更容易空穴化,但局部应力集中严重,界面稍差就会变成早期开裂源。
- PC 配方: D50 建议控制在 0.25–0.35 μm 区间,更易在结构件、外壳件中获得稳定冲击提升。
- 通用 PC-ABS 配方: D50 控在 0.25–0.40 μm 是最稳的折中;在胶含量足够时,冲击提升明显。
- 厚壁结构件、极限冲击要求: 可以选略大的粒径(如 0.35–0.45 μm),但一定要保证分散和界面强度,否则得不偿失。
- 如果供应商只报“平均粒径”,优先要求看 D50 和 SEM 形貌。
- D50 落在 0.25–0.35 μm 时,通常更容易通过试样冲击考核。
- 试验中若“加量翻倍冲击只涨一点点”,有可能是粒径过小或分布问题,而不是加得不够。
核壳比不是配方工程师可以随手改的参数,但直接影响到你能获得的 最高冲击水平 和 加工/界面稳定性。了解大致区间,有助于你快速判断不同增韧剂适不适合自己的体系。
- 橡胶核(Core): 核越多,理论韧性上限越高,但粒子更软、更容易粘连,对分散和加工条件更敏感。
- 刚性壳(Shell): 壳负责和 PC/ABS 等基体“握手”,核再好,如果壳设计不合适,界面弱就会提前开裂。
- 大多数用于工程塑料的核壳增韧剂,核含量会设计在 70–80% 的区间,兼顾韧性、模量和加工稳定性。
- 核太少(< 70%): 界面很稳,但橡胶体积分数不足,冲击提升空间有限。
- 核太多(> 80%): 有机会做出更高冲击,但对分散、加工温度和剪切非常敏感,不适合工艺波动大的产线。
- PC-ABS 通用改性: 优先选择核含量在 70–75% 的增韧剂——增韧明显,又比较不挑工艺。
- PC 低温冲击(如 −20 °C 或以下): 如果加工条件可控,可以接受略高的核含量(如 75–80%),以换取更高冲击上限。
- 阻燃 PC / 阻燃 PC-ABS: 更建议用壳稍厚的体系(核含量偏 70–72%),减少因阻燃剂引起的界面问题和热降解风险。
- 对外观要求极高(高光、少晶点)的制品: 相对偏厚壳的 ACR / ASA 往往在界面稳定性上更占优,有利于降低表面缺陷风险。
很多配方工程师只盯着“平均粒径”看,但真正影响工厂量产的是 粒径分布有多稳定。PSD 好不好,决定你每一批料是否都能稳定通过冲击测试,而不是偶尔好、偶尔差。
- 窄分布(低 PDI): 粒径集中、间距均匀,增韧机理更一致,批次间性能波动更小,适合对稳定性有要求的量产项目。
- 适度宽分布: 对厚壁件、复杂结构件和散热条件不均匀的模具更“包容”,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更抗工艺波动。
- 带明显粗大尾部的分布: SEM 上出现少量明显大颗粒或聚集,往往会在成型件中变成应力集中点,是冲击不稳定和早期开裂的主要风险源。
- 在 PC / PC-ABS 日常评估中,建议同时索取 D10 / D50 / D90 和 SEM 形貌 ,而不仅是一个“平均粒径”。
- 比较不同供应商时,不只看冲击数据,也要看 粒径分布是否窄、SEM 是否干净。
- 对关键项目,建议建立简单的来料评估:每批随机抽一袋做 SEM 或粒径测试,防止“尾部粗大粒子”悄悄出现。
- 如果你发现“实验室小试性能很好,但量产后偶尔掉冲击”,优先检查增韧剂的 PSD 和分散,再去怀疑配方本身。
| 基体体系 | 典型场景 | 推荐体系 | 参考添加量* | 配方备注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PC |
结构件、外壳件、低温冲击 (如护罩、面板、电子壳体等) |
增韧用途:MBS / ACR (根据冲击等级、耐候要求选择) |
增韧用途:约 5–12 phr |
以不透明结构件为主,关注低温冲击和应力开裂控制; 粒径建议 D50 ≈ 0.25–0.35 μm,可兼顾增韧效率与加工稳定性。 |
| PC-ABS |
汽车内饰、家电外壳、信息电子 (含普通与阻燃 PC-ABS) |
增韧用途:MBS + ABS 胶粉 / ACR (视 PC 含量与阻燃体系组合) |
通用增韧:约 3–10 phr 阻燃体系:约 2–6 phr |
PC 含量越高,越依赖 MBS / ACR; 阻燃配方中总增韧剂用量宜适度收敛,兼顾热稳定与 UL 测试。 |
| ABS |
1)ABS 成品增韧 / 性能微调 2)ABS 胶粉 + SAN 制备 ABS 树脂 |
增韧用途:ABS 高胶粉(必要时少量配合 MBS) 树脂制备用途:ABS 胶粉 + SAN(共混造粒) |
增韧用途:约 5–15 phr 胶粉+SAN 制备 ABS 树脂: ABS 胶粉占 SAN 基体约 20–35 wt% |
增韧时,以 ABS 树脂为基体,用 ABS 胶粉拉高整体胶含量,兼顾冲击与成本; 制备 ABS 树脂时,通常以 SAN 为连续相,胶粉质量分数控制在 20–35% 区间,是工业上常见的 ABS 橡胶体积分数范围。 |
| ASA / ASA 合金 |
1)ASA / PMMA / PC-ASA 等体系增韧 2)ASA 胶粉 + SAN/PMMA 制备 ASA 树脂 |
增韧用途:ASA 胶粉 ± ACR 树脂制备用途:ASA 胶粉 + SAN/PMMA |
增韧用途: ASA 胶粉约 5–15 phr, 可配合 ACR 3–8 phr 微调低温冲击与光泽; 胶粉+SAN/PMMA 制备 ASA 树脂: ASA 胶粉占 SAN/PMMA 约 20–35 wt% |
户外建材、树脂瓦、共挤型材等长期耐候场景,通常通过 ASA 胶粉 + SAN/PMMA 配比来确定 ASA 树脂的橡胶体积分数; 胶粉在基体中 20–35% 的质量分数,是兼顾冲击、耐候和加工性的常用区间。 |
对于「ABS / ASA 胶粉 + SAN/PMMA 制备 ABS/ASA 树脂」这一类用途,胶粉在 SAN/PMMA 基体中的质量分数一般控制在 20–35 wt%,以获得兼顾冲击性能与加工性的橡胶体积分数。
产品规格总览
MBS / ACR / ABS胶粉 / ASA胶粉 全系列牌号及应用整理
| 厂家 | 牌号 | 推荐应用 / 关键特性 |
|---|---|---|
| LG | EM-500 | PC 及 PC 合金增韧用,低温冲击与流动性兼顾,加工窗口友好。 |
| 钟渊 | M-701 | 通用 MBS 增韧剂,抗冲性能可靠,整体性价比较高。 |
| 钟渊 | M-722 | 在提升冲击强度的同时,制品表面光洁度和光泽感更好。 |
| 钟渊 | M-724 | 适用于阻燃 PC 合金,对阻燃配方影响较小,并兼具良好耐化学性。 |
| 钟渊 | M-711 | 低温冲击表现突出,相比常规 MBS 具有更好的耐热性能。 |
| 钟渊 | M-732 | 兼具耐热与耐水解,适合高温、高湿或长期服役工况。 |
| 钟渊 | BIM-01 | PLA 专用增韧剂,显著提高 PLA 的抗冲击性能。 |
| 钟渊 | M-582 | 含较高比例 GMA 活性基团,适用于 PBT、PC 等体系的增韧并兼具相容作用。 |
| 钟渊 | M-761 | 用于 PC/ABS 合金,可替代 ABS 高胶粉使用,强调性价比与配方灵活性。 |
| 厂家 | 牌号 | 推荐应用 / 关键特性 |
|---|---|---|
| 钟渊 | M-577 | PC 耐候增韧,用于常温冲击和着色要求较高的场合,黄变控制优秀。 |
| 钟渊 | M-570 | 高纯度、易分散,更适合对晶点和外观缺陷控制要求严格的产品。 |
| 钟渊 | FM-40 | 适用于常规 PC 及 ASA 抗冲改性,兼顾耐候性能与加工稳定性。 |
| 钟渊 | M-210 | 用于 PMMA 抗冲改性,在保持透明度的同时提升冲击强度。 |
| 钟渊 | M-220 | 在 M-210 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透光率与雾度表现,适合高外观等级制品。 |
| 钟渊 | MR-502 | 含有机硅结构,低温冲击与耐化学性兼具,同时具备良好的着色性。 |
| 厂家 | 牌号 | 推荐应用 / 关键特性 |
|---|---|---|
| 锦湖 | HR-181 | 经典 ABS 高胶粉,性能平衡,热稳定性好,同时适用于 ABS 与 PC/ABS 改性。 |
| 万达 | WD-132 | ABS 通用增韧胶粉,冲击强度高,适合常规改性配方。 |
| 颐工 | EB-168 | 用于 ABS 增韧,兼顾高冲击和较高白度,适合对色相有要求的制品。 |
| 钟渊 | M-761 | 与 PC 相容性好,更偏向 PC/ABS 合金配方使用,增强界面结合。 |
| 乐天 | CHT-60 | 表面光泽表现好,适合阻燃及电镀配方体系。 |
| 国乔 | 60P | ABS 增韧用高胶粉,兼顾冲击强度与白度,适用于通用改性配方。 |
| 厂家 | 牌号 | 推荐应用 / 关键特性 |
|---|---|---|
| 锦湖 | XC-500A | ASA 共挤及建材用胶粉,冲击性能良好,可满足常规光泽度和黑度要求。 |
| UMG | A-600N | 高光泽 ASA 胶粉,适合对外观和光泽度要求较高的汽车等部件。 |
| 钟渊 | M-130 | 小粒径 ASA 产品,与其他 ASA 胶粉配合使用,可平衡冲击与光泽表现。 |
| 钟渊 | M-140 | 兼顾冲击和热稳定,可用于 ASA 相关体系以及 ABS / PC-ABS 改性延伸。 |
| LG | LI-910 | ASA 改性原料,可用于 ABS/ASA 及 PC/ASA 等体系增韧改性。 |
| 钟渊 | M-190 | ASA 系胶粉,在提升冲击的同时兼顾底色白度,适合对外观有要求的场合。 |
典型下游应用
通过不同核壳体系组合,实现从汽车外饰到建材、家电外壳及 3D 打印等多场景增韧与耐候性能平衡。
通过 MBS / ACR / ASA 胶粉组合,为保险杠、格栅、后视镜壳体、车顶行李架等部件提供 低温冲击、耐候与外观光泽的综合平衡。
ABS 高胶粉与 MBS 协同应用于电视边框、空调面板、小家电外壳等场景,在保证强度和冲击的同时兼顾喷涂、电镀等表面工艺。
ASA 胶粉与 ACR 配合,用于树脂瓦、共挤型材、户外百叶及围栏等领域,实现长效耐候、不易褪色与良好加工流动性。
在 PC、ASA 及改性 PLA 等 3D 打印线材中使用核壳增韧体系,提高制件抗冲击与层间结合强度,兼顾打印稳定性与尺寸精度。
